> 股票
新聞
美國又一資管巨頭提交比特幣現貨ETF申請,BTC上漲行情會延續嗎?

納指ETF被瘋炒!到底有沒有泡沫?

最近,有券商傳訊息給股民提示納指ETF溢價率太高建議理性投資,卻被股民回覆別多管閒事的事件,把股民們整笑了。


這樣的回複,讓人感到好笑,How much will 1 pi coin be worth?更讓感到心酸。


及時提醒風險是券商的本職工作,並沒有錯;


選擇高溢價跨境ETF的股民,也沒有錯。


今年到現在,美股納指漲了22%、日股漲了22%、印度股漲了11%,甚至我們的寶島股市都漲了31%。但大A呢?創板、創業板都跌了十幾個點,有眾多大藍籌撐著的上證也跌了1%。


圖片


天下攘攘,皆為利來,萊特幣新聞一邊是連續幾年跌跌不休的國內股市,一邊是漲勢洶洶的境外市場,如果股人有得選,必然選擇能賺錢的一邊。


畢竟股民拿錢來炒股,就是以賺錢為目的,不是來做慈善的。


那麼,被不斷警示高溢價的跨境ETF,真的是溢價過高了嗎?


或許並不見得。


01


超400次風險警示,難阻資金炒瘋


截至7月5日,剔除港股市場的跨境ETF產品中靠前的年內收益大多數都超過了25%,基本上比國內的頭部ETF產品都超出10個點的距離。


拿差的對比,追蹤其他國家資產的ETF產品最差的也大概有10個點收益,對比之下,國內及港股的ETF收益率最差的甚至跌了30%以上。


差距極為懸殊。


在這羣跨境ETF中,追蹤美股資產的跨境ETF表現特別亮眼,尤其是納指科技ETF,截至7月5日其年內累計收益達到了53.33%。



這些產品的交易有多瘋狂?


例如納指科技ETF,今年1-6月的成交額分別為99.45億元、130.61億元、253.47億元、137.71億元、159.09億元、295.09億元。換手率方麵,今年1-6月以及7月5個交易日分別為141.85%、169.67%、297.12%、171.92%、185.10%、292.84%及71.45%。


同時,這些產品的溢價率也不斷走高,大幅偏離基金淨值,納指科技ETF最新的溢價率甚至達到了12.63%。


它們也因此成為了被券商頻頻發布警示公告的重點。據報道,今年以來已有30餘隻QDII產品合計發布了超400次的溢價風險提示公告,其中景順長城納斯達克科技市值加權ETF、華夏野村日經225ETF和易方達原油A人民幣3隻產品都發布了超60次提示公告。


其中最高溢價的納指科技ETF自2月份以來已發布了80多份提示公告。


有鑑於此,目前不少的QDII產品已經被限購,Wind數據顯示,目前已有超過130隻QDII產品處於「暫停申購」甚至「暫停大額申購」的狀態,其中不少產品的單日大額申購限額在1萬元以下。


同時為了遏止過度炒作行為,交易所宣佈對這些產品的異常交易行為進行從嚴認定,並視情況從重採取列為重點監控帳戶、暫停帳戶交易、限製帳戶交易、pi幣dcard認定為不合格投資者等自律管理措施。


這些產品,為什麼會出現如此高的溢價?


一方麵,國家外匯管理局對QDII投資核準有額度限製,這個規模並不是任意成長的,目前在幾十家有額度的基金公司中,隻有6家額度超過30億美元,其中最高的不超過77.3億美元。


這點規模,相對國內龐大的投資人羣體來說,根本不夠分。


另一方麵,它們的業績確實是在不斷創新高,形成顯著的賺錢效應,不斷吸引股民和投資機構入場追捧。


而投資人的瘋狂買進會導致基金公司自身外匯額度快速耗盡,基金公司隻能暫停場外QDII基金的申購,投資人隻能轉為買進場內的相關ETF產品,進而推高了溢價率。

這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

02


溢價過高又如何?


為什麼這些跨境ETF會出現溢價?


根本原因就是股民看好它們的未來預期,願意給予更高的溢價。


隻要覺得未來還能漲,現在溢價再高都不是個事兒。


例如飛天茅臺,出廠價1169,指導價1499,但線下黃牛依然願意溢價上千去收購,因為他們知道終端價還能賣出更高的價格,並且不愁賣不出。


這個邏輯和炒股看PE也是一樣的,市場越看好一隻股票的未來成長預期,給的溢價越高。


之前一些所謂的賽道股,能獲得幾百上千倍的PE,一樣止不住資金的瘋狂炒作。


雖然跨境ETF對標的是一攬子國外的股票,並且等於在這一攬子股票自己的PE上再做一定的溢價。


但這個溢價真算高嗎?


並不見得。以追蹤美國50ETF為例:


首先,這些ETF重倉的是微軟、蘋果、輝達、亞馬遜、META、穀歌等這些頭巨頭,這些巨頭儘管在過去幾年已經出現了數倍的估值增長,但即使如此本身的PE相對過往情況其實也不算太高。



這背後,是它們一直以來展現出的持續穩定且較高的業績成長,一些巨頭甚至連續出現翻倍式的可怕成長。


有些巨頭,像是蘋果、亞馬遜、波克夏等業績成長可能不算高,但也強過國內的茅臺。而它們除了業績穩健,每年還用非常龐大的資金進行分紅或回購來回饋投資者,並拉高資本投資報酬率。


蘋果在過去一直都是高投資回報的典範,其去年度的ROE高達171.95%,資本回報率(ROIC)也有56.4%,還批準了高達1100億美元的回購計劃,這在國內股市來說根本就不可想像。



這些世界級的巨頭已經沒有任何力量能「殺死」它們,它們在過去呈現出的強勁表現在未來也很大概率能延續,所以即使有可能是在股市中股價出現回調,也隻是調整。


那麼從長期視角來看,隻要這些股票的長期能上漲,股民就能從這些ETF產品價格上漲中賺到錢,買入它們的估價溢價就並非不可接受。


更何況,中國內地投資者想要投資國外這些巨頭幾乎就不可能,場外的QDII基金和場內的ETF基金就是非常稀缺的一個小窗口,它們根本就不怕沒人買,那麼這類產品的稀缺性本身也會帶來估價溢價。


而從匯率觀點來看,在匯率貶值預期下,這個溢價率同樣可以被理解。


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這些跨境ETF是T+0交易的,對於國內投機交易情緒濃厚的股民來說,這就是堪比國內可轉債一樣好玩的品種。


國內的可轉債品種溢價數十個點,甚至溢價翻倍,同時每日換手率翻倍的都比比皆是,相對來說,未來上漲確定性高又可以T+0的跨國ETF,溢價才幾個點不算得了什麼。


也就是說,未來收益確定性+額度限製+產品稀缺性+匯率貶值預期,再加上可以「隨時進出」的T+0交易機製,就註定了這些跨境ETF定然會被股民所追捧,進而出現高溢價的情況。


這個溢價,會一直伴隨這些產品的波動而波動,但大機率不會消失。


這些也是監管方大量發布風險提示也難以遏製的根本原因。


03


尾聲


相信XX,定投納指,已經成為股民交流羣組裡自嘲的常用語了。


其實股民心裡都知道,如果國內A股能真正讓大多數股民賺到錢,就算賺得不多,也不會出現高溢價去搶購跟蹤國外股票的ETF這種情況。


誰不喜歡看著自家的股票能有出息呢?誰又喜歡捨近求遠去買不熟悉的股票?